喧嚣与沉浮:外资零售中国大陆30年纪
外资零售30年,有人进击,有人退场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想起这首歌,时光已经过去了30年。
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这一年,中国大陆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这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最初,我国开放仅限服装和百货领域,到1995年才拓展至食品及连锁经营。
在这一年,外资零售商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开办超市。那个时候的超市对中国人来说是稀罕物,人们只见过门市部和小商店,突然出现的大型超市,物品种类丰富、营业面积超大,狠狠冲击了当时的中国人的视觉。
沃尔玛、山姆、万客隆、麦德龙……一家家外资超市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开办起来,很多超市开业火爆,人多到挤都挤不进去,他们见证过中国零售行业最繁华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的发展,电商零售和即时零售兴起,大大冲击了零售行业。这些外资零售企业,有的选择与电商配送合作,有的扩大规模,也有的选择了关闭卖场,也有企业离开中国黯然离场。他们的故事,让人留恋又令人回味……
“九十年代商品还不丰富,有个外资超市开业,大家就像过年一样挤进去看热闹。”上海市民莫先生回忆起家乐福刚在上海开业的场景,他说,当时他干了个大早去排队,当时排队的人有几百米长,人们冲进店里就开始疯狂抢购。那个架势,好像超市里的东西不要钱,可以随便拿一样。
在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门店。1996年,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第一家在深圳开业。而在1998年前后,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美国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已经在上海、北京和深圳开店。
这些来自国外的大超市给了当时的中国人以巨大的震撼。宽敞的营业大厅,各类商品摆放的整整齐齐等待客人的挑选,这些超市的做法在当时都是很领先的。
这些大超市大多数选择在郊区开店,以大卖场(Hypermarket)、仓储超市等一站式购齐、开架式销售、顾客自行挑选等模式。这给中国当时以百货大楼、供销合作社为主的商业业态带来了另一种范式和样本,家乐福、沃尔玛几乎是中国许多民营超市如永辉在初创时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招商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自2004年至2011年,外资商超在中国进入了“扩张期”。沃尔玛2004年以前仅在10个省份开设了27个门店,到2010年已在全国24个省份开设了219家门店。家乐福也不甘示弱,2010年拥有门店增加至182家。
1997年,卜蜂莲花进入中国大陆,第一家店开在上海。卜蜂莲花本来叫“易初莲花”,因为改名还曾引起一阵小“风波”。卜蜂莲花是泰国知名跨国集团正大集团下属的零售企业,“易初莲花”是在泰国开始创建时的名称,“易初”是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的名字,而“莲花”则是泰国的国花。1997年,易初莲花在泰国已经苦心经营5年,拥有约35家超市。但就在这个时候,易初莲花的母公司——正大集团却毅然决然地将泰国的所有易初莲花超市80%的股份卖给了英国第一大零售商TESCO集团,转而集中精力在中国发展,泰国,易初莲花发展到第17家店的时候才开始盈利,而在中国第5家店就已经实现盈利目标了。
1968年,万客隆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了第一家店,并且在周边的比利时、波兰、捷克、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也扩展了业务。1996年,万客隆进入中国市场,在广州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仓储型超“正大万客隆商场”,并且由南向北,店铺越开越多。1997年12月,“汕头万客隆商场”开业,同年,万客隆来到北京,“中贸联万客隆”洋桥店开业,它是我国第一批正式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连锁商业试点企业之一。世界各地的万客隆面积一般都在一万平米以上,货物非常丰富,价格比百货店便宜很多,而且,它们除了零售之外,还有批发的性质,所以店铺一般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城郊,跟咱们说的“量贩店”是一个意思。
外资零售汹涌而入,给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业在中国本土的零售布局已经相当活跃。
泰国正大集团的卜蜂莲花、日本伊藤洋华堂、法国欧尚等更多的外资完成了在中国的初步布局,在2001年,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拥有27家门店,是外资零售之首。紧随其后的沃尔玛已开设了19家店麦德龙开设了15家店,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
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麦德龙也喜欢在郊区开店。它凭借“仓储超市+面向企业用户+专业服务”的模式在,深受企业用户青睐。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麦德龙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一个范例。他将麦德龙在中国的成功归功于三点:商品品质、商业模式、综合服务。麦德龙始终保持着德系企业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全部门店都遵循国际认可的HACCP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意味着麦德龙门店在食品安全品控上要完全做到透明化管理。
作为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英国的Tesco在全球共有6700多家门店,47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近710亿英镑。可是直到2004年,Tesco才通过并购台湾顶新国际集团旗下的连锁超市品牌——乐购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这比沃尔玛、家乐福晚了整整十年。
Tesco在吃掉乐购进入中国市场后,英国方面就派出高管全面控制乐购,但外籍高管对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在新店选址方面,乐购不太注重门店是否偏离商圈、周边是否有足够的消费人群,往往选在比较偏僻但场地大停车位多的地方。
英美国家有着浓郁的汽车文化,大型超市通常设在郊区,人们习惯驱车数十里前往购物,而中国的现实却是很多城市交通拥堵、人均车辆较少,消费者通常只会就近消费。在谈到Tesco的经营风格时,许多业界人士把它比喻成一位身穿西装有着英国纯正血统的绅士,可在中国很多时候却需要光着膀子血拼。尤其在内资企业促销降价、大打价格战时,乐购在中国的经营却较为温和,店铺内数百种从英国进口、价格不菲的自营商品成为独有的特色。
2019年,开市客(Costco)姗姗来迟地来到中国。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作为会员制经济的“开山鼻祖”,Costco对美国的中产吸引力巨大,通过7%的平均毛利率吸引美国的中产阶级,而后通过会员费创造收入。在中国大陆,Costco的追随者众多。早年,小米CEO雷军言必及Costco, “Costco 这么多年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其存在的本质:商品做到极好,价格做到极低,服务做到超预期”。而在早一年的2018年,德国零售巨头阿尔迪ALDI(在中国叫奥乐齐),通过天猫国际进入中国市场,后在中国上海开出40余家门店,正在围绕社区开展密集的网点布局和市场拓展。
欧尚超市是在1961年成立于法国,于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大润发是在1996年成立于中国台湾,于1997年进军到中国大陆市场。2000年的时候,欧尚和大润发母公司润泰签订合营协议,同时双方共同创建高鑫零售,以此来推进大润发和欧尚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2011年,高鑫零售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上市控股公司。
去年,大润发曾公开表示,全国拥有69家欧尚门店,这些门店将陆续更名为大润发。
韩国零售企业乐天在中国的遭遇,可谓是颇为惊人。乐天集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也是韩国五大集团(三星,LG,现代,SK,乐天)之一。2008年,乐天集团的超市产业开始开拓中国市场,乐天集团与中国银泰集团合作成立了北京王府井乐天银泰百货商场,之后更是在成都、天津等地成立分店。2008年5月,乐天玛特以收购北京万客隆8家门店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到了2009年,乐天集团持续扩展,在华门店数量超过70家。
2012年,乐天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乐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用于管理其在华的多家企业。截止到2016年底,乐天集团在中国境内已拥有22家子公司,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拥有数百家卖场,员工数量超过2万人。后来受“萨德”事件影响,2018年5月,乐天集团在华的112家店铺,已出售了96家,剩下的店铺也将零星出售或关门停业。
2022年8月,乐天集团对外表示了出售位于成都的乐天百货门店的意向,这是乐天集团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铺了。
关店的不仅有乐天,2022年10月28日,一份印有“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公章的《供应商告知函》显示,接业主方通知,将结束物业租赁服务,成都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将于今年12月31日后终止经营。伊藤洋华堂于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都春熙店为中国首店,于1997年11月21日正式开业。事实上,近年来伊藤洋华堂正不断关闭在中国的门店。比如,北京市场已由过去的十多家店到现在只剩最后一家。曾经,伊藤洋华堂春熙路店是成都地标性购物中心,该品牌带来的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精细化的运营管理经验也成为它留给中国零售业的财富
从中国市场退出的还有西班牙零售企业迪亚天天。2003年,西班牙第二大零售商迪亚天天进入中国,但其在华发展并不如意。2014年,迪亚天天关闭北京160余家门店,从北京撤出,退守上海市场,在上海拥有约250万会员,门店数量超过300家。2018年4月,苏宁收购迪亚中国100%股权并改头换面为“苏宁小店”,迪亚天天也在中国成为过去式。
上世纪,大卖场在国外刚刚兴起时,为了节约租金成本以及满足开店要求,再加上汽车、冰箱的普及给购物带来的便利,在城乡结合部开店成为首选。直到上世纪末进入中国时,大卖场才首进市中心发展。一是彼时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城市中心区域租金低廉,二是市中心同时也是流量高地,地理位置优越。享受到中国市场红利的外资大卖场,也很快迎来了自己在中国的黄金期。
因为房租到期,承受不了高额房租而关闭的零售超市有很多。最近的有伊藤洋华堂在成都春熙路店,这是他们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因为受不了高昂的房租,只好选择关店。西安西门内的沃尔玛超市,也是因为房租到期,承受不了新的租金价格,选择关门。
有些外资零售企业选择接触网络电商。2012年8月,沃尔玛悄悄拿到网上超市1号店的控股权;2014年大润发投资创立了飞牛网。但彼时,就多数零售商而言,线上业务更多被看作是线下业务的补充。
2014年前后,所有的零售商开始重新审视马云和刘强东所引领的电商行业——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催生电商的全面繁荣。
此时,距离淘宝网创立已经过去10年。沃尔玛紧跟时代步伐,在2011年预见性地从中国平安手中收购17.7%的1号店股权,涉足电商业务。
此后沃尔玛不断增持1号店,并在2015年正式将其全盘收购。但由于沃尔玛作为传统零售系统,在1号店的运营上,却也面临着诸如线上线下订单及库存无法协同,与创始团队发展思路存在分歧等多重问题。因此在2016年,沃尔玛决定放弃在中国自建平台O2O的电商战略,将投资多年却毫无起色的1号店以股权置换方式交给京东,从此展开了与京东、腾讯合作的新电商模式。
外资零售卖卖卖的模式从TESCO乐购开始,到2019年家乐福卖身于苏宁的高峰期,外资重要的零售巨头上演了长达5年的卖身阶段,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2013年10月,华润万家与TESCO达成协议,以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接管TESCO中国业务,包含135家TESCO乐购门店和购物中心、便利店,华润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2020年,TESCO卖掉了其在上述合资公司中的剩余股份,彻底退出中国。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约224亿港币(约189.9亿人民币)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大润发与欧尚的上市公司)36.16%的股份。3年之后,阿里再次宣布拟斥资280亿港元增资高鑫零售,并以直接和间接持股高鑫零售72%股份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
2018年以来,苏宁先后收购了迪亚中国、万达百货等之后,2019年6月23日,苏宁易购通过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苏宁近年来正不断加速全场景零售布局,加快对线下优质零售资源的频频进攻。“这是苏宁智慧零售布局的关键一步,”苏宁易购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此前在谈及此次收购时表示。然而这些或许成了苏宁后来经营困难的包袱。
2019年10月11日,中国物美宣布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则持有20%股份。如今麦德龙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PLUS会员店”的改造,一场本土化的改造正在悄然进行。仓储会员店再次成为外资零售在中国大陆竞逐的又一新业态和战场。
回顾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3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30年里,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在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美好的购物体验,也有一些企业因为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选择了退出中国市场,我们也一样感谢他们为繁荣市场做出的贡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下一个30年,相信零售行业将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圈”(ID:retailsphere),作者:老莫,36氪经授权发布。